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覆汉> 第十一章 汹汹人寰犹不定(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十一章 汹汹人寰犹不定(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起点文学南派三叔ddxsku
  

  到了阳翟,王允拒绝了入城的按照规矩住进了城中的都亭亭舍内,然后稍微一番宴饮,心不在焉的这几人便屏退了闲杂人等,一时只留区区数个关键人物还在宴席场上——王允、荀爽、孔融;公孙珣、曹操,以及作为皇甫嵩使者刚刚来到阳翟的阎忠。

  当然,还有个‘半人’,程普被公孙珣招手留下,却是让他扶刀坐到大堂门槛外监视动静的。

  “之前在城外,听子师兄所言,似乎洛中有些事情耽搁了我的奏疏?”片刻的沉寂后,端着酒杯的公孙珣忽然向前微微倾身,貌似不以为意的开口道。“你也是因为此事匆匆”

  “然也。”王允瞥了眼正襟危坐在门前的程普,然后陡然正色言道。“文琪知不知道,自从你与皇甫公、朱公一起覆灭了颍川十万之众后,朝中局势忽然一紧?”

  “意料之中。”公孙珣端起酒杯轻啜一口道。“之前天子愿意解除党锢,朝中阉宦惊惶不定,多少是因为十万贼人在前不敢肆意妄为……一朝当面之敌散去,松了一口气之余,依照张、赵两位常侍睚眦必报的性格,若不反扑出来,岂不是白称呼他们是阉宦首恶了?”

  “文琪通透!”孔融忍不住插嘴道。“正是此意。其实,你们这边动手前若是能与我们有所联络就好了,不然何至于此?”

  此言一出,莫说曹操还有那阎忠当即面面相觑,便是王允和荀爽都有些尴尬,也就是公孙珣泰然自若,仿佛早就有心理准备一般。

  “文举糊涂了。”最后还是王允无奈言道。“军国大事,战机稍纵即逝,哪里是能通报的?再说了,黄巾贼祸乱天下,能早除一日总该早除一日的。”

  “不错。”荀爽也忍不住说了一句。“天下局势还是很严肃的……五官中郎将还有骑都尉或许还不知道,就是几日前,汉中五斗米教也反了。那教主张修与张角仿佛人物,聚众谋逆,寇掠州县。而且,交州也复叛,合浦郡出了一个什么天柱将军,听名字似乎也与巫道有关系,太守、刺史全都被俘。当时三位中郎将捷报未至,洛中百姓私下相谈,都说蛾贼未去,米贼又来,天下十三州,方平一兖州,复乱一益州、一交州。”

  这两件事公孙珣等人还真不知道,听完也是唏嘘,便是阎忠都捻须摇头不止。

  能不唏嘘吗?如此算来,大汉十三州居然只有司隶、凉、并、扬四州未遭兵祸,而凉并那种早破乱上百年的地方……总之,这汉室天下如今真是一言难尽。

  不过,一阵唏嘘之后,瞅着孔融被众人怼的尴尬,曹操倒是趁机解围卖了个好:“文举兄如此愤然,不知道洛中阉宦这几日到底是如何反扑的?”

  孔融张口欲言,却又一时气愤难耐,反而低头灌了一大杯酒水,而荀爽也当即耷拉下了眼皮。

  倒是王允,依旧昂然正坐,直接将手中酒杯砸到了几案上:“吕强吕常侍死了!”

  公孙珣和曹操当即一怔,阎忠也是一时愕然。

  旋即,孔融也终于咬牙补充一个事情:“郎中张钧之前曾上书言天下之乱,俱皆十常侍乱政,请诛十常侍,十常侍当时不言,如今等到颍川战事一定,却又诬张郎中与黄巾勾结,也直接下狱打死了。”

  众人一时愈发无言以对。

  “还有侍中向栩。”荀爽忍不住看向公孙珣言道。“因为这两件事情在南宫嘲讽阉宦,如今也被下狱了。”

  公孙珣微微一怔,却是彻底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敢问诸公,不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片诡异的沉寂之中,阎忠忍不住出言询问。“我回去该如何向我家将军回复?如吕常侍,亦是宫中常侍,素来受天子信重,如何忽然死了?如张郎中一案,天子又是何等态度?还有那向侍中……”

  “我来说吧!”王允板着脸缓缓言道。“吕常侍一事起因自不必多言……他本是北宫中难得正派的常侍,此番天子解除党锢,他居功甚伟,却也因此招来其余阉宦的敌视。这一次,乃是其余常侍集体进谗言,说吕常侍贪污,复又说他与党人相会密谋,最后居然说他常于密室读《霍光传》!”

  众人心中一凛……贪污倒也罢了,如今这年头从宫中常侍到底下所谓清流哪个不贪?但是和党人密会的同时读《霍光传》就太阴险,也太要命了!

  这个读《霍光传》可不是嘲讽人不学无术的,而是暗喻吕强想要学霍光行废立之举。

  “莫非是因为这个罪名,外朝不便营救,所以吕常侍才被杀了吗?”公孙珣蹙眉问道。

  “非也。”王允双手发颤。“天子受阉宦蒙蔽,让中黄门引兵去传召吕常侍下狱待审,吕常侍不愿受辱,直接自杀了。”话到此处,王子师声音都发颤了起来。“据说他死前拔剑对来逮捕他的人说,大丈夫尽忠报国,怎么能落到去面对狱吏的下场?唯一可惜的是,他死后怕是局势真的要乱了!”

  公孙珣难得震动……因为他不得不承认,吕强这个阉人居然很可能是个真正的大丈夫!

  这个大丈夫,不仅是说他能慷慨一死,更重要的是此人最后那句‘吾死将乱’彻底改变了公孙珣对他的认识。

  长久以来,公孙珣都把这个士人在北宫的奥援当成了一个‘精神士人’,一个内应,甚至是一个政治叛徒。但现在看来,此人很可能是因为对局势洞若观火,所以刻意妥协。

  想想就知道了,作为唯一一名能够沟通士人的北宫中重量级常侍,他的死,无疑会彻底断绝双方和谈的可能性。而作为帝国最强大的两个政治集团,一旦失去了相互妥协的弹性,会有什么后果根本不必多言。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