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起点文学ddxsku南派三叔新笔趣阁
  

  韦宝微微一笑,并不觉得有多少胜利者的自豪感,因为这是古代,是大明,他似乎只是因为名分的确立,而在王秋雅的感情世界里面占有制高点,但是他并没有太多超过郑忠飞的表现。

  韦宝很清楚,在这个年代,不管多会做生意,不管多有银子,也得不到读书人走官道所能够得到的社会地位!

  “你不信我?我以死明志!”王秋雅坚决道。

  韦宝收了笑容:“我怎么会不信你?若是不信你的话,你觉得我会将你留在身边,并定下来,你以后成为我的妾室么?”

  “那还提郑忠飞干什么嘛?”王秋雅嗔道。

  韦宝呵呵一笑:“人都有过去,这没有什么,只要以后一心一意的便好。”

  韦宝不是有啥绿帽情节的人,没有哪个男人喜欢被戴绿帽,但是现代的男人很难碰到完全没有被人碰过的女人。在现代耳濡目染成长出来的韦宝,必须要和大多数男人一样,习惯形形色色的人,这当中也包括女人,包括曾经有过男人的女人。

  像王秋雅这种,被人‘追’过,却没有被人‘睡’过的女人,对韦宝来说,全无压力。

  王秋雅水汪汪的美眸看了韦宝一下,似乎察觉到了韦宝并不是生气,似乎只是‘逗’她,多多少少能感受到一点韦宝的‘变态’想法,撇了撇嘴,也不再往心里去了。

  但两个人似乎都被这下简短却‘深入’的交流,弄得像是拨动了内心的某根弦,胸口有团火在燃烧。

  若不是韦宝现在14岁的年纪,和王秋雅现在15岁的年纪,两个人还处于少年男女的阶段,若是两个二十开外的成年男女,这么嗳昧的一波之后,定是滚床单的节奏。

  “叩拜至圣先师。”学堂中的一名青年‘助教’高声主持韦宝的入学仪式。

  这是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学子入学的时候,都要走的过程。

  这个‘助教’是刘春石那种老童生,家境贫寒,科考无望,便在廖夫子这里打杂,既可以满足读书的愿望,也不至于生活不下去,是贫寒学子当中比较好的一种出路了。

  韦宝恭恭敬敬的跪下,在孔夫子的画像前面磕了头。

  他还是敬重孔夫子这位大圣贤的,是他奠定了华夏上千年之间的文化,甚至还一直在不停的影响着后世文化。文化肯定没有好坏之分,后世人不发展人家的儒学,还沿用一千年之前的思想,那是自己的问题,怪不得人家孔夫子。

  韦宝对儒学了解比较片面,不成体系。

  仅仅是单纯的觉得儒学的优势在于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可参考论语。

  糟粕的话,儒学世界观是面向过去,追求自律的方法论。

  缺乏发展创新的思维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儒学缺乏变革已知世界的热情,长期发展迟滞的社会生产力造成儒学的偏离,例如君权独大,例如对女权、对新兴事物的漠视。

  这些都是后世没有发展儒学,韦宝反正觉得不关孔子的事情。

  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总的来说,价值大于局限。

  韦宝个人觉得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仁义”为个人树立了端正的三观。

  仁包括积极意义的忠与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并成为三观端正者的追求与底线。

  假如没有儒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有更加优秀的文化作为主流,以至于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更加完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更趋近于圣人的高尚品格,谁又能说得清楚?

  从家庭与国家角度来讲,儒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礼乐”为集体稳定存在制定了典章制度,良风美俗与道德规范。

  儒学“生逢乱世”,并能够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扎根,成长,壮大。后又被西汉统治者作为官学“独尊”。其对于家国稳定存在作用可见一斑。

  而且,儒学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谐,友好相处。

  因此,儒学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价值。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正能量的发展目标,韦宝觉得适宜于每一个人。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局限性,儒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然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如礼乐制度中的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三从四德。造成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韦宝觉得经过历史的淘洗,儒学文化中最核心、经典的部分将被继承与发扬,其价值会不断提高,其局限则会不断缩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可以延续下来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能延续下来,是有魂魄的,而儒学就是这个传统中国的魂魄。

  一个文明能历久弥新、挫而不折一定会自我更新,保持跟随外部变化的适应力、竞争力。

  自我纠错,维护内部平衡和团结。

  强大的驱动能力,保持内部的活力。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发凝练,也才有华夏在二十世纪开始的复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学的保守首先是由于华夏的一家独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竞争、彼此磨砺,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越来越不重视技术,因为周边的文明实在谈不上竞争,没这个需要。

  由于精耕小农,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勤劳日子就好过的多,所以在中原、东南膏腴之地开发后,开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于技术的不足和小农的狭隘视野,对外部和非农财富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没有利益的诱惑、视野又非常狭隘,整个文明的重心就变成了抑制变化、抑制内部竞争,核心是保卫皇权。

  文明的活力衰弱,不能都赖在儒学身上。

  韦宝觉得,说儒学误国误民就更夸张了,儒学思想从来就没有在国家层面实现过,哪里来的误国误民?

  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社会应该如《大学》里描述的那样,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在‘助教’的主持下,韦宝对孔夫子的画像完成三拜九叩大礼,然后拜廖夫子这个‘老师’。

  虽然韦宝有点看不惯廖夫子满满的生意人的气质,但是马上要在这里进学,还是很尊重廖夫子的。

  廖夫子端坐着,看着韦宝。此时的廖夫子,一脸严肃。

  韦宝恭恭敬敬的完成了礼节,然后奉上束脩。

  束脩是古代民间上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