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1027 努尔哈赤出兵】(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027 努尔哈赤出兵】(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ddxsku新笔趣阁起点文学
  

  努尔哈赤晚年十分宠幸大妃阿巴亥,这位妃子也很争气,给他生了三个宝贝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最大的阿济格生于1605年,1626年封贝勒。

  多尔衮生于1612年,同样也是在1626年封贝勒。

  此时二人的年龄分别是21岁和14岁,差的并不算太大。

  但如果把他们的地位和多铎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多铎生于公元1614年,1620年封贝勒,此时他还是个6岁的娃娃。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亲王一说,皇帝以下地位最高的便是贝勒,也是带领一支独立队伍,甚至成为旗主的潜在条件。

  多铎和两个哥哥年纪差那么多,幼年就封了贝勒,无疑可以从中看出努尔哈赤对多铎的宠爱。

  这其中就包括努尔哈赤老来得子的原因,也有阿巴亥地位稳固的因素。

  因为在最初宠幸阿巴亥的时候,努尔哈赤尚许多未成年的子女,其背后也有诸多妃嫔,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余妃子年老色衰,阿巴亥生多铎的时候,正好是24岁的年纪。

  一个55岁的老男人,另一个是风韵正盛的少妇,很容易想象和理解当时的努尔哈赤会对阿巴亥多么宠爱,连带着对最小的儿子多铎多么溺爱。

  此时的多尔衮其实并不受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沾了弟弟多铎的光。

  公元1616年,也就是天命元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名单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6、7位,而多尔衮竟然都不在名单上。

  换言之,此时的多尔衮既没有阿济格成熟勇武,也没有多铎顽皮可爱,如果不是因为他是阿巴亥的儿子,努尔哈赤或许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虽然努尔哈赤还有一个比多铎更小的儿子,但这个第十六子的生母却名不见经传,子凭母贵,自然无法和多铎相比,可以忽略。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他直接掌握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支部队,其余六旗都交由贝勒们统领,其中在八旗中,正黄旗的人数最多为45个牛录,其余几旗大都是20多个,努尔哈赤便将正黄旗一分为三,交由多尔衮三兄弟管理,平均下来每人15牛录。

  虽然数量上平均,但按照努尔哈赤原本的意愿,阿济格将继承镶黄旗,人数最多的将由最小的儿子多铎继承。

  至于多尔衮,或许会另外再划给他一个旗。

  但这一切都因为努尔哈赤的突然死亡而发生了变化。

  经过一番权力博弈,皇太极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当上了皇帝。

  此时多尔衮没有成为旗主,虽然手下还有努尔哈赤交给他的15个牛录,但也只能依附在哥哥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下,此后多尔衮便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有学者曾经将努尔哈赤将两黄旗交给阿济格和多铎作为要立多尔衮为储君的象征,这观点的确有些道理,因为如果顺利完成交接,三兄弟手中的兵权要要比其他几大贝勒都多,也更有实力竞争汗位。

  但历史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幼子继承家业本身就是一个传统,可以参考成吉思汗死后,把汗位留给了窝阔台,但却把自己手中的军队留给了最喜欢的小儿子托雷。

  交兵权和汗位不一定就相关,况且,如果真的想立多尔衮,两黄旗之一交给多尔衮岂不是更好。

  而且多尔衮是在努尔哈赤去世那一年才被封为贝勒,时间上太晚了。

  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有立多尔衮为储君的想法,在地位上直接给于重视不是更好。

  后世人之所以原因相信皇位本身是要传给多尔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多尔衮后来的成就,进而下意识的进行倒推。

  其实真正让多尔衮翻身并地位迅速上升的是皇太极,如果真的有所谓的皇位之争,那皇太极对多尔衮未免太放心太照顾了。

  公元1628年,多尔衮就跟随皇太极进军蒙古,并取得了不俗的战功。

  第二年,多尔衮又跟随皇太极攻打北京,通过多尔衮一次次身先士卒,一次次表忠心。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重视和信任与日俱增,虽然多铎和阿济格也多次参战,但在皇太极面前的表现明显不如多尔衮主动,逐渐的之前不受重视的多尔衮开始在地位上反超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公元1631年,皇太极仿效明朝官制,设立六部,多尔衮被任命为吏部,六部之首负责人,这相当于将朝廷一部分的官员任命权交给了多尔衮。

  由此可见皇太极对多尔衮的信任程度已经很高了,这也为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摄政打下了基础。

  之后在多尔衮奉命征讨林丹汗时,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接着便献给了皇太极,这无疑是最好的投名状。

  多尔衮地位的上升,手中的兵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皇太极先是阿济格镶白旗旗主被免掉,换为了多尔衮。

  紧接着,多铎手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与多尔衮手中的镶白旗对调,多尔衮正式成为正白旗旗主。

  多尔衮在这个时候才成了三兄弟中军权最大的那一个,同时在诸多亲王贝勒中也成为了佼佼者。

  从这段历史看,多尔衮和皇太极非但没有半点矛盾,反而二人之间还有很深的信任。

  从结果上来看,多尔衮之所以能够取得后来的诸多成就,是离不开皇太极的扶植的。

  多尔衮正是抱住了皇太极这根大腿,才得以翻身,二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后世电视剧中描述的那样糟糕。

  至于有没有皇太极、多尔衮、大玉儿的三角恋爱,就不好说了,毕竟满人乱的很,男女能经常性的接触,别说兄弟媳妇,就是长辈都能接触,努尔哈赤的几个妃子就模模糊糊的和儿子们弄出事。

  比汉人开放多了,哈哈哈哈。

  “阿玛,儿臣觉得此时该前进一步,但需要谨慎。”皇太极说出来的话,和心里想的,完全是两样的。

  “哈哈哈哈,好,果然还是你明白阿玛的心事。”努儿哈赤高兴的大笑,“就这么定了,明日出兵!”

  “阿玛(大汗)英明!”建奴众官员将领们,一起跪下磕头大叫,叫罢了,又一起高声大笑,似乎胜券在握了。

  这一回,建奴的目标空前明确,士气空前高涨。

  大家其实都做好了宁远城有少量宝军的准备,都觉得数量肯定不会多。

  他们嘴上说宝军可能有一万,心里估计最多一两千。

  建奴此时对于宝军的建制情况已经摸的很清楚了,和宝军骑兵团经常打交道。

  宝军骑兵团是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的编制。

  所以在建奴看来,宝军出动到宁远城帮助明军辽东边军协防的军队,应该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数量。

  随即,努尔哈赤让人迅速通知科尔沁草原来帮场子,并且让蒙古八旗紧盯林丹汗的部族。

  林丹汗的部族有二三十万人,这点人口在别的地方不起眼,但是在辽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建奴此时在实力上并不比宝军落后多少,否则建奴也不敢动脑子攻打宁远城了。

  建奴速度很快,次日行军,傍晚便抵达宁远城外安营扎寨。

  六万五千多大军,并没有包围宁远城。

  努尔哈赤没有想过全歼明军和宝军,想的只是将宁远城的防御部队驱赶走,便可。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