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天唐锦绣房俊> 第一百六十一章 姑娘与丫鬟(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六十一章 姑娘与丫鬟(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文艺青年什么的,最讨厌了

  席间,房俊虽然吃得多喝得多,但是心情不好,吃得不爽。乐文。

  被那么多人冷嘲热讽,能好的了么

  尽管房俊一再压制自己的火气,在褚遂良出言之后,也忍不住弄一首柳永的词打打他们的脸。

  至于会不会有人说什么“词不达意”亦或“小小年纪怎知悲愁”这般的言论,他根本就不在乎。

  老子就写出来,你咬我啊

  说我是抄袭也好剽窃也罢,有能耐你找出作者啊这一点房俊是极度安心啊,因为绝逼找不到啊

  回到府里,都已用过晚膳,他也没心情弄一个火锅,胡乱洗洗便恹恹的睡下。

  第二天清早,便同家人告辞,带着几个家仆返回骊山脚下的农庄。

  丝毫不顾那一首望江月在长安文坛掀起一阵风潮,颇有一种“我走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洒脱

  唐人好诗,这不是突兀而来的。

  自隋文帝一统天下、四海升平开始,民富国丰,文学便有了崛起的土壤。

  发展到此时,虽然尚未至鼎盛,但民间好诗之风已经盛行,那些享誉天下的文士大儒也都是作诗的好手,佳作无数。

  但是好词绝对凤毛麟角。

  这并不是说唐朝人不爱词而爱诗,这是一个流行问题。

  比如满大街都唱“弯弯的河水从天上来”,并不是代表“让我们一起摇摆”就无人问津了

  词是长短句,字句依词牌而定,诗则不然,四言,七言,五言,即使杂言,也就那几个字数,不多变。

  诗相对脱离了音乐的束缚,只是注重自身的格律,而词不同,词与当时的流行乐密切相关,

  上古时代诗乐舞不分,由诗入词,经历了一个由雅到俗的过程,达到了雅俗互动。词刚刚兴起的时候,还未被上流文人接纳,只是有些人独辟蹊径,甚至一代词宗的苏东坡当时也颇不屑于词,自己写了词还觉得跟柳永的不同格调,皆源于对词的成见。宋人好说理,所以诗用来说理的较多,而词一般描写生活,初始是送给歌女的,当然人家会觉得俗了,但随着雅俗之间的交流,到宋朝后期,词也为文人所正式承认。

  最关键的一点词是诗余

  宋朝人在面对唐诗这一高不可攀的文化高峰之时,望而生畏,但是他们最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与唐诗共同名垂千古。

  在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一般有才华的人不屑为之,所以鲜有佳作问世,也便不受世人重视。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但是说到底,无论诗还是词,只要写好了,写到极致,都一样受人尊崇,脍炙人口,流传天下。

  所以这首望江月一出,瞬间便在长安各个青楼之间轰传,各家青楼的当家名妓几乎人手一份,夜深衾寒、孤枕难眠之时,点上一根红烛,拿出来细细品味一番,回味一下那蚀骨的离别与愁苦,免不得珠泪涟涟,枕畔浸湿

  “姑娘,三更已过,为何还不安寝”

  小丫鬟见自家姑娘倚在窗前,单薄的身影有些清冷孤寂气息,正将那副爱不释手的字卷展开在桌上,细细品鉴,却越有些神思不属。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安歇,又恐夜半风寒,便烧了开水,泡了一盏清茶端来。

  明月姑娘以手支颌,凄美的秀眸有些漫无焦距,直到听见耳边温柔的话语,鼻间嗅到清新的茶香,才恍然回神。

  对着自己的小丫鬟笑了笑,伸出纤纤玉手接过茶盏,轻轻掀开盖子,看了看茶汤中载浮载沉的翠绿茶叶,心情莫名好转。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